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村落街道 > 正文
    购物车
    0

    桐庐这个村子有这么多故事,你居然不知道~

    信息发布者:锦旺村
    2017-12-08 02:03:29   转载


    2017-12-02 16:24

    村史沿革】·基本概况

    城南街道

    湾里村

    湾里村,属桐庐县城南街道。与富春江镇隔江而居,东邻芦茨村老山,西邻富春江边,南邻富春江大坝,北邻范家边自然村。清雍正六年至民国,湾里村归金牛乡管辖;1949年5月人民政权建立后,归属金西乡管辖;1992年,湾里归属三合镇管辖;1995年归属桐庐镇管辖,2004年归属桐君街道管辖,2011年归属城南街道管辖。2004年12月18日,村规模调整后由原湾里村、施家村合并为新湾里村。

    湾里村面积12.92平方千米,耕地面积83.8公顷,山林面积446.67公顷。以种植水稻、小麦为主,兼产茶叶、鱼虾(名产子陵鱼)。辖湾里、滩头、唐家埠、方家边、古城里、泉水村、许家、马家、施家村、茶山里、青龙上、薜家坪、下棚、灰山上、城里、横路山、棚里、老鼠山脚、大地下19个自然村,22个村民小组,960户2637人。

    湾里村为水陆交通要冲,杭千高速公路穿村而过,横跨富春江上的唐家洲大桥,气势雄伟。20省道沿富春江傍村前行,从棚里开始凿通龙门山、大峡山隧道,全长3005米。2011年,投资10.54亿元兴建富春江船闸。水陆交通更加便捷。

    湾里村古迹较多,据民国《桐庐县志》记载,庙宇有骑龙庙、遐福庙、古城庙、竹山庙、文昌庙,古桥有阴浦桥、徐水桥、施何桥,古渡有竹山渡、唐洲渡,但至今保存较好仅剩文昌阁、遐福庙、施何桥。

    小村溯源

    城南街道

    湾里村

    城里

    湾里聚落于富春江边大浦入江处,呈长块状。东临大浦,西濒富春江,南、北临田畈。村处七里泷口江湾处,故名湾里。南宋祥兴年间,何姓从淳安文昌迁来定居,繁衍成村。

    滩头聚落于竹山下(唐家洲对岸),呈长块状。西濒富春江,东靠牛栏坪,南临黄泥山,北临田畈。村处唐家洲浅滩头东侧对岸,故名滩头。明隆庆年间,杜姓由浦阳龙门迁此定居成村。

    唐家埠聚落于富春江边(唐家洲东北对岸),呈长块状。西濒富春江,三面临田畈。昔为唐姓人居住,设埠泊船,故名唐家埠。清乾隆年间,卢姓从淳安迁此定居,村名依旧。旧埠址有古樟两棵。

    方家边聚落于富春江东岸,呈方块状。东临江南公路,西濒富春江,南、北临田。昔为方姓居地,故名方家边。方姓衰落后,明嘉靖年间,何姓由分水罗溪迁此定居,村名依旧。

    城里聚落于古城旧址,呈方块状。西接江南公路,三面临田畈。村处古城遗址内,故名城里。1959年,邵、王等姓由淳安迁来定居成村。

    泉水村聚落于大浦东岸,呈长块状。西濒大浦,三面临田畈。原名独桥头,因村头大浦边有清泉一泓,遂改名泉水村。1959年,余姓从淳安移此定居建村。

    湾里村口古樟

    许家聚落于哈豹山西南麓,呈长块状。东、北靠山,西临田,南临小溪坑。清初,许姓由南京迁居桐庐镇,同治年间分居本地成村,以姓氏名村。

    马家聚落在黄塘山西麓,呈角尺状。东、北靠黄塘山,西临田畈,南临老鼠山脚村。昔为马姓居住,故名马家,后马姓绝嗣,村名仍旧。1959年,淳安移民迁此定居。

    施家村聚落于龙门山西麓,呈长块状。东、南靠山,西、北临田畈。村东南松林茂密,富春南渠从村西经过。元大德年间,施姓由吴兴郡迁此定居成村。以姓名村。

    茶山里聚落于和尚塘山南麓,呈长块状。东、西临田,南、北靠山。村东老山脚原有大片茶山,故名茶山里。此村原为丁、汪两姓先后居住,明末戴姓自九田湾入赘茶山里。后丁、汪两姓绝嗣,戴姓繁衍成村。

    青龙上聚落于桐青坞山西麓,呈“一”字状,位于青龙山坡上,故名。清咸丰年间,梅氏从芦茨乡梅树坞迁此定居成村。

    薛家坪聚落于斧头湾山东南麓,呈长条状。西、北靠山,东、南临田。山脚原有小块平地,昔为薛姓人居住,故名薛家坪。清乾隆年间,施姓人家由施家分居于此。村口有数株三人合抱老樟树。

    下棚位于双背山脚,呈点散状。四面临山。原名梓树坪,因处上棚下首,故名下棚。清光绪年间,萧姓由芦茨乡阳田迁此定居成村。

    古城

    城南街道

    湾里村

    古城

    古城位于风光秀丽的富春江畔,东靠青山,西邻江边,北与范家边相连,南邻塘家埠,水陆交通便利。

    古城居住人口不多,约二十余户村民,但名头却大。据民国《桐庐县志》记载,桐庐未为县以前,在《禹贡》为扬州地,入春秋为吴地,吴灭为越地,越灭为楚地。秦灭楚,郡县天下,为富春县地。三国吴黄武四年(225)置桐庐县,设县城于漏港滩对面的古城里。隋开皇九年,并县入钱塘,县城遂废。隋仁寿三年(605),复置桐庐县,鸿胪寺丞苏伦移县城于的桐江西山庄(即今俞赵至沙湾一带)。唐贞观二十年(646),移桐庐乡(今旧县磨台山)。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因地洼易涝,复移县城于江口,即今县治。

    据上了年纪老人的口口相传得知,村中以前确有古城墙,但随着岁月的流逝,早已湮灭在历史的长河中了。

    施氏渊源

    城南街道

    湾里村

    施家自然村

    施氏原本出自鲁惠公的智谋之臣施伯的后代。春秋时,施之常受业于孔子。汉施讐在石渠阁论经,排在五经博士第一名。而望族则出自吴兴,以吴兴郡著称。元朝大德年间(1297-1308),施氏从吴兴卜居于江南龙门之地,因此地千岩竞秀,一江纡流,为繁衍生息的好去处,后以姓命村称龙门施家湾,柏泗公为开村始祖。

    但此地为何称之龙门,当地人还有个口耳相传的故事。据说古时闹旱灾时,有一位老人夜里梦见一条白龙在山顶上作雨。老人惊醒后,就虔诚地前去寻找。半路上,遇到一个须发皆白的老者。老人感到非常惊异,遂下跪告知事情的原委。经老人再三恳求,老者才说道:“让我看看你们这个地方到底怎么样。”顷刻间,浓雾四起,一座龙门忽隐忽现出现在面前,很快便下起了瓢泼大雨,方圆数十里之内普降甘霖。后人们就将此处称为龙门。

    明朝永乐年间,柏泗公第四世孙智森公因喜爱山水,漫游到建德直阐,见此地峰峦秀美,溪流潺潺,宜耕宜灌,于是就把家安在了这里。接着大哥昭森公也跟着迁到建德观山山麓,两地相隔数十步。于是,以上施、下施命名村名。

    施氏家谱始修于清乾隆四年(1739),先后六次续谱,最后一次修于民国十七年(1928),共分五卷。卷一作谱序、诸儒谱论、凡例、首事题名、宅图、龙门竹枝辞、直闸八景、龙门祠堂碑、节孝坊记、徐塘记等三十三方面的内容。卷二为世系图,卷三、四、五为行传。

    龙门施氏提倡耕读传家,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为家训,故村中能人贤士较多。清邑人赵用砺诗曰:

    十里西流绕短山,村居何事不清闲。

    桑麻课罢耕耘起,甲子何须更用颁。

    龙门儒风

    城南街道

    湾里村

    施氏宗祠

    龙门施氏自元开村,历经700余年,虽入仕为宦较少,但崇文之风相续。特别是到了清代,村中更是文运鼎盛,小小村落出现了16名贡生。故在文学造诣上有南施北张之称。

    施锡彦,字士美,号书斋,嘉庆丁卯岁贡。学行醇茂,治五经三传,博通诸史,旁及诸子百家。古文自秦汉及唐宋皆手辑,选本五七言,得放翁、石湖之胜,时艺颉颃清初诸作家,书法习平原。童时,应茂才试第一。督学为仪征阮元,取士拔其尤,不苟许,而独器锡彦,面奖励之。郡守张丙震,名进士也。尝于双峰书院甲乙多士,亦屡加称许,欲延以课子,不赴。其子治乐,字一夔,号咏和,庚戌恩贡。渊源家学,造诣其纯。年十七游庠,岁科试冠军者五,试牍中,多刊其文。粤东罗萝村学使尝评其文为天资学力,俱高人一等,可概见矣。晚年精医道,治病多奇验。尤善画兰竹,每于月下,视其生动之气而临摹之,故不落窠臼,顾不肯轻作,得之者珍于拱璧焉。施锡英,字南杰。锡黻,号龙章,与锡彦为兄弟行。清鉴号晓湖,观潮号文岚,观瀛号瀛洲,以润号香泉,与治乐为兄弟行,皆擅才名。兄弟叔侄研究学术文章,互为师友。帖括经义,冠于六睦。

    据民国《桐庐县志》记载,自嘉道以来,桐江西南岸,以施氏为人文渊薮。一时知名之士出其门下者,居县属之半。每岁科试,案发居优等者,皆施氏子弟与其门下之徒也。

    徐塘

    城南街道

    湾里村

    徐塘位于施家到茶山里路段的虎岭山脚,集雨面积0.16平方公里,蓄水面积15.8万立方米,可灌溉300余亩良田。坝顶长70米,宽6米,坝高11.1米。塘坝原为土坝,渗水严重,1966年开工重修,1967年完工。2009年,投资120万元,对库坝进行除险加固。对原土坝重新石砌,溢洪道、渠道支线重修。

    徐塘历史久远,据《桐建施氏宗谱》记载,徐塘建于清康熙年间,首创者施日昌。日昌公字创绪,号君盛,乡饮介宾,生于清顺治十三年(1656),卒于雍正十一年(1733)。施氏家族自从元朝中叶定居施家以后至明末清初,经三百余年的繁衍生息,已经成了一个人口众多的大族,所拥有的土地越来越多。这一来,村民的用水尤其是农业用水便成了一个大问题。施家村处于老山和富春江之间,虽离富春江不远,但是,由于地势较高,要将富春江的水引到村中,用于村民生产、生活,在那个生产力十分低下的年代里,这是一件极为困难的事。所以,村民的生活用水和农业灌溉用水不得不靠老山的山水。

    康熙四十六年(1781),在施日昌的筹谋倡导组织下,施氏族人集全族之力在虎岭山脚修建了一座水域面积达二十余亩的徐塘水库。要知道,在那个肩挑背扛的年代,要建这么大的一座水库,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是,施氏族人硬是凭着自己的双手完成了这座“桐邑南岸,短长五十里,言水利者首曰徐塘”即桐庐县江南片首届一指的大工程。

    徐塘水库建成后的上百年间,即使遇到大旱之年施家村也不再受旱魃之苦,遇到大涝之年也不再有水患之忧。不仅如此,旱神肆虐的年代,还帮助解决了邻里的农业用水。

    “徐塘一块布,用来做条裤”,非常形象的描述了徐塘的地形分布。徐塘距今已有二百三十六年,它给施氏族人带来了巨大的红利,如今在后代子孙们的精心呵护下依然老而弥坚。

    何氏宗祠

    城南街道

    湾里村

    何氏宗祠

    何氏宗祠坐落在湾里村,坐北朝南,砖瓦结构,建筑面积大约在300平方米,是保存较为完好的古建筑。

    湾里何氏渊源于淳安文昌,始祖何文建在西晋时期由分水诸睦庄(百岁坊)迁往淳安文昌。南宋祥兴年间(1276-1278),何氏第三十四孙从淳安文昌迁居桐江金牛乡湾里,始祖何士初。湾里聚落于富春江大浦入江处,背山临水,宜耕宜渔,是个繁衍生息的好地方。何氏定居湾里后,开枝散叶,逐渐成为当地大族。

    何氏宗祠已有三百余年。整座建筑按前厅、后堂、中间天井的规制而建,布局规整、繁简相宜。外墙为观音兜卵石墙,双坡硬山顶,建筑大气沉稳;室内木雕装饰明快大方。上厅中央挂着何氏先祖东晋礼部侍郎文建公与卢州太守湄公的画像。堂内摆放着不同年代的五块石碑,最早的为乾隆年间,每块石碑上匀记载着何氏家族所发生的重大事宜。

    经历百年的沧桑,祠堂在风雨中飘摇,不堪一击。2000年后,在何氏族人的共同努力下,募集资金30余万元,对祠堂进行全面修葺。唤然一新的何氏祠堂又重新成为何氏宗族议事、祭祖等活动的重要场所。正如上厅对联所说:泱泱古祠印证千年湾里兴衰,浩浩宗室传承万代何氏香火。

    滩头庙

    城南街道

    湾里村

    滩头庙

    滩头庙又称竹山庙、捉蛇庙,位于滩头自然村竹山下。庙中祭祀的是一位捉蛇佬。

    相传三百多年前,有一位兰溪湘溪人,到桐庐江南一带做鸡毛换糖的营生。有一日,换糖佬做完生意回到滩头村借宿时,在路边偶见一条快被冻僵的小蛇,出于好心和好奇,遂将小蛇放在鸡毛中取暖救活,后竟将小蛇当作宠物来养。小蛇渐渐长大,所需食物大增,湘溪人再也无力承担,在回兰溪前,把蛇放生在滩头村对面竹山半山腰的白石岩处。几年后,当年小蛇已成为一条巨蛇,竹山附近山上的野生动物几乎被它掠杀一空,后竟到村里来叼鸡拖猪,小孩晚上都不敢出门,整个村里弄得人心慌慌。

    又过了几年,湘溪换糖佬又回到桐庐江南一带做营生,得知自己养蛇为患,心中无比痛心,于是他下定决心要除掉巨蛇。他回到滩头村,向村民买了二只鸡,将对付巨蛇的草药放在鸡肚里。独自一人来到竹山上的白石岩处,将二只鸡扔给巨蛇吃。巨蛇见到主人非常高兴,换糖佬趁其不备,骑在蛇身上,双手紧紧地勒住蛇的七寸处。此时蛇肚里的鸡开始毒性发作,在双重压力下,巨蛇将换糖佬紧紧盘着,直至人蛇精力耗尽而亡。

    村民为换糖佬的义举所感动,募资在竹山脚下建造庙宇予以供奉。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由于建造富春江水电站,竹山庙被拆除,庙内的石碑也不知去向,建造年代也就无法考证了。2010年,村民们又重新募捐,在原竹山庙基下首又重新建造竹山庙。

    骑龙庙

    城南街道

    湾里村

    远眺骑龙山

    骑龙庙位于杭千高速北侧,车经高速路边进入施家村,必定先经过骑龙山。

    据传骑龙山本是一条龙,从东往西飞时,突然听到鸡鸣声,停了下来,成了一座山。站在高山远观,骑龙山由东向西蜿蜒,山脊和缓起伏,如龙飞腾跃之状,南北两边均为平畴。正如清代方明安描绘的:

    门前罗列浅山峰,山外松林古寺钟。

    梅岭远拖云一幅,随风断续到骑龙。

    那“浅峰”“拖云”的描摹,真是传神。现在的高速公路从山的南侧山腰经过,使静止的山又重新具有了强烈的动感,似乎当年的蛟龙又开始腾飞了。骑龙庙建在骑龙山西侧龙头部位,庙门正对着富春江的猪头山,猪头常年供奉着骑龙庙,可谓是鬼斧神工,神来之笔。

    骑龙庙所建年代不详。但据民国《桐庐县志》记载,清雍正三年(1726),由施日昌募资重建。乾隆元年(1736),由施日昌之子施兆熊捐建前殿。乾隆辛亥、嘉庆丙辰,由湾里首事何星元经修。光绪二十五年(1900),何允兰捐建前殿。民国十四年(1925),何怀恩募资重修。庙前有清凝坊,为施延盛募建。庙的左边有回龙斋,道光二十三年(1844),毁于大火。光绪十三年(1888),施炳厚等集资重建。又左为忠义祠,供奉的是同治初年御寇阵亡义民陈士瑜、施绍棠诸人。

    骑龙庙供奉的神灵是为民除害的芦茨陈老相公。清邑人赵用砺《咏龙门施宅竹枝辞》:

    掭豚捣榼到骑龙,稽首群呼老相公。

    更佑一方无疾厉,愿酎又到看年终。

    骑龙庙曾是施姓族人求学之所。民国二年二月,金牛乡育普学校开设于此。上世纪六十年代,骑龙庙中办过中学、养殖场。后因无人管理,开始衰败。七十年代初期建造湾里小学,因材料缺乏,遂将骑龙庙拆除。仅有两根石柱如今偃卧于文昌寺前,石柱上“移风易俗莫如乐,经天纬地谓之文。”“旧梦迷离蕉覆鹿,新声宛转柳藏莺。”两副对联仍清晰可见。一阴刻,一双钩,书法精到,雕刻细腻。落款为“建北协甫陈祖虞敬书”。

    据健在的老人回忆,骑龙庙占地面积约二千平方米,建筑恢弘,殿高柱粗,翘檐飞角,甚是壮观。在那个科学不发达的年代,人们把祈福消灾的愿望寄托于神灵的庇佑,因而庙中香火极盛。

    文昌阁

    城南街道

    湾里村

    文昌阁位于施家村卸边山外首,占地面积120平方米左右,为三间一进二层石木结构建筑。文昌阁内供奉文昌帝君神像及魁神。文昌,又名“文曲星”,是古代中国神话中主宰功名禄位之神。魁神则一手捧斗,一手执笔,意谓用笔点中试人之姓名。“魁星”,就是中国古代“二十八宿”之一的“奎星”,后被称为主宰文章兴衰之神。古时,八月二十八日,村里的读书人都要到文昌阁来礼拜。

    文昌阁建于清乾隆年间,由村中族人锡奎公所建;嘉庆年间,由炳厚公修建;光绪年间,由敦元公重修。2000年后,由族人施复初募资修建,捐资者姓名雕刻在庙前石碑上。

    文昌阁,八字门,两道石槛,门前宽敞。两只牛腿已有破损,替木上用斗拱结构。随着时代的变迁,内容已多有变化,文昌阁改为文昌寺,庙内供奉关公等神像。

    施家属文运昌盛之地,村民们崇文之风浓厚,特别是到了清代乾隆、嘉庆年间更是鼎盛,是文风丕振、文人汇聚、文化发祥的好地方,学风自成一派。其时,桐庐南乡有半数学生拜在施氏门下授业,与北乡鸿儒村张氏齐名,古称“南施北张”。

    古时,文昌阁前为杭州至睦州的江南陆路交通要道,建德、淳安到杭州的客商都经过此路往来,交通较为繁忙。而文昌阁的位置刚好在路边,不仅可为读书人带来好运,自然也为行路客商提供了息脚休憩的好去处。

    文昌阁是施氏家族文运昌盛的象征,同时,也是寒门学子挑灯苦读的见证人。对此,清邑人方明安曾有诗云:

    坑流如带绕堦鸣,窗外松涛月正横。

    吚喔寒鸡啼不住,梦回犹听读书声。

    太公施君盛

    城南街道

    湾里村

    施家村古树群

    太公名日昌,字创绪,号君盛。生于清顺治十三年,卒于雍正十一年,当年在邻近乡村算得上一位家喻户晓的名人,乡饮介宾,时桐庐张县令特地礼之以幕宾席位。直至今日,村中年轻人对他的事迹依然耳熟能详。

    君盛公自小豪放洒脱,生性聪慧明达,虽喜欢读书,但因家中长子,只得从农经商,减轻父母负担。他做事善于谋划,深得族人信任。清顺治年间,带领族人修建徐塘,开凿水澳灌溉农田。为和睦宗族,又领头建造施氏祠堂。据传当年虎岭脚虎患严重,太公长子被虎祸害。为消除虎患,太公用檀树或栗子树(因为这两种树硬度强,不容易被老虎撞破咬坏)做成大笼子,里面设置机关。然后装进一只活羊,再将它放在老虎经常出没的地方。老虎听到羊叫,不顾一切地钻进笼子。触动到机关,老虎就被活活的捕捉了。据《施氏宗谱》记载,用此法,太公竟然捕捉了多只老虎。

    施何桥

    太公也是位成功的商人,所得款项却大部用于煮粥救饥,造船砌路以利行人。据民国《桐庐县志》记载。太公出资建造施何桥,方便施家、湾里村民的生产生活。筹资重修骑龙庙。昔日,滩头竹山免费渡口,就是由太公日补助哨公大米一升,后改置田七亩。子孙受太公影响,做善举、好乐施,有口皆碑。出资建造文昌阁、徐水桥、古城庵、遐福庙等。

    君盛公去世后葬于蛤豹山,此山势为眠凤形。站在山顶俯视,形象之非常,则见凤凰一翅紧缩,另一翅展翼的刚好护着整个施家村,故又名宝山。施氏入迁后,人丁兴旺,族业发达。清邑人赵文翰诗曰:

    底事山传蛤豹名,朝阳鸣凤本生成。

    昂头势讶龙身峻,分尾形同燕剪轻。

    两岸围屏峰叠叠,一江衣带水盈盈。

    葱茏佳气藏难尽,古木森森尚陇平。

    施家的古庙

    城南街道

    湾里村

    卸庙

    施家自然村古庙较多,有骑龙庙、文昌寺、遐福庙、卸庙、照庆庵,保存完好的有卸庙和重修的照庆庵。

    卸庙位于村口,当地人也称土地庙,何以此名,不得而知。但从通常思维,土地庙紧靠卸边山,或故名。庙中石柱上的三副对联,不仅延续了当年意境,更传承了一种文化,直至今日仍给人启迪。上堂联为:“祥呈雀尾声灵古,福照龙门俎豆新。”与“龙门施宅”对应起来,并通过“俎豆新”表示子孙万代绵延不绝。墙柱联为:“以社以方绥以多福,我将我享粒我烝民。”采用较少见的重字联方式,产生独特的艺术效果。门柱联为:“享祀春秋非懈,黎民福禄成崇。”似乎在提醒人们,一切福禄均来自于自己的行为,是劝喻,也是告诫。

    照庆庵位于虎岭脚,高踞于路边山坡上。虽然刚新近修建过,但依然古意盎然。古石柱上的对联禅意悠扬:“了凡静悟千江月,举慧澄观万户春”。“慈灯明眼界,化雨荫心田”。富蕴禅机和深意,让人竟有一种顿悟的感觉,直往心底里去了。

    湾里小学

    城南街道

    湾里村

    湾里小学旧址

    湾里小学位于卸边山脚,坐东朝西南方,占地面积约五千平方米。前身为民国时期金牛乡育普学校,设校于骑龙庙内;上世纪六十年代末至七十年初期,湾里新校舍建成,内设初中与高中部。八十年代教育资源整合,设置为金西乡中心小学,辖江联、范家边、周家、儒闾、金山小学,初中部设置在金山村。2000年后教育资源再度整合,整个金西片的小学生统一到金山村就读,往来校车接送。当年热闹的校园,顿时寂静下来。

    湾里小学的位置,当地老人俗称燕子窝,据说是风水宝地,古时号称千人村,为马姓族人居住。因风水遭到破坏(一说瘟疫),村运遂日渐衰退,最后绝嗣。

    当年,一排一人合抱的杨树围绕整个操场,如同伟岸挺拔的哨兵守卫着学校。秋风扫过,落叶层层,金色铺满了校园。如今,物是人非,学校早已没了孩子们嘻笑声、琅琅的读书声。山坡和操场上种满了各式珍贵的花卉植物,有高大名贵的茶花、杜鹃、红豆等树种,俨然成为了珍稀植物园。唯有围墙上“德育为首、教育为本”清晰可见。

    教育给了湾里的晚辈们更多实现自己人生梦想的舞台,现任中国证监会办公厅副主任施肇域、湖州高级职业技术学校高级讲师施云耿等都是从山旮旯里飞出的金凤凰。村里人重视教育一如古人,无人吝啬。

    文字:一叶

    图片:一叶、县档案局提供

    微村志

    “微村志”是由桐庐县地方志办公室(县委党史研究室)创办的一种史志编修新模式。其编纂从“微”字着手,本着“见微知著”原则,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开门办史的模式,来展现桐庐各个“美丽乡村”的特色亮点。

    欢迎各位朋友扫描下方的官方微信,加入“桐庐微村志”,让我们一起来记录我们村的“微村志”吧!

    欢迎推荐您的乡村!


    打赏捐赠
    0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